墨子周易看法的解析

作者:铁嘴周易预测 分类:八字算命

台湾学者陈立夫先生提出,儒家思想来自《周易》,道家思想来自《归藏易》,墨家思想来自《连山易》。(见陈立夫主编《易学应用之研究》第1辑,台湾中华书局)程迥提出:“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宜与《周易》数同而其辞异。”(朱彝尊《经义考》卷二.易一)这话恐有一定道理。既然同称为《易》,三者在一些基本点必定是相同的,卦象应是三易能够对话的桥梁。因此,我们认为,墨家和儒家、道家一样,也同《周易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。本文将从象数与义理两个方面具体讨论《周易古经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。为了讨论的方便,首先请允许我们从墨家思想的基本特征谈起。
墨家思想的基本特征
  《庄子.天下篇》论墨家
  《庄子.天下篇》把墨家列为首家。其云:“不侈于后世,不靡于万物,不晖于数度。以绳墨自矫,而备世之急。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,墨翟、禽滑肔闻其风而悦之。为之,大过;已之,大循。作为《非乐》,命之曰《节用》;生不歌,死无服。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,其道不怒,又好学而博,不异,不与先王同,毁古之礼乐。……古之丧礼,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。天子棺鑡七重,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士再重。今墨子独生不歌,死不服,桐棺三寸而无鑡,以为法式。以此教人,恐不爱人;以此自行,固不爱己,未败墨子道。虽然,歌而非歌,哭而非哭,乐而非乐,是果类乎?其生也勤,其死也薄,其道大觳。使人忧,使人悲,其行难为也,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,反天下之心,天下不堪。墨子虽独能任,奈天下何?离于天下,其去于王也远矣。”“禹,大圣也,而形劳天下也如此。使后世之墨者,……日夜不休,以自苦为极。曰:不能如此,非禹之道也,不足谓墨。”
  综《庄子.天下篇》所述,墨家思想有如下5个特点:(1)节用;(2)非乐;(3)泛爱兼利;(4)不异(尚同);(5)自苦。
  《尸子.广泽篇》论墨家
 《尸子.广泽篇》把墨子思想的特点简要地概括为“贵兼”。其云:“墨子贵兼,孔子贵公。”梁任公解释这句话时说:“墨子贵兼者,墨子主兼爱,常以兼易别。故墨子自称曰:兼士。其非墨家者,则称之曰:别士。”(见王蘧常《诸子学派要诠》第65页,中华书局、上海书店联合出版,1987年版)。
  兼爱应该是墨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。孟子在批评墨子和杨朱时说:“杨朱为我是无君也,墨氏兼爱是无父也。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”也是把兼爱作墨家思想的特征,予以鞭挞。同时,兼爱也是与尚同(无异)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思想特征,尚同是兼爱的理论基础,兼爱是尚同(无异)在社会伦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。
  《荀子.非十二子》论墨家
  《荀子.非十二子》批评墨家时说:“不知壹天下、建国家之权称,上功用,大俭约而鑢差等。曾不足以容辨异,县君臣。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,是墨翟、宋镳也。”
  根据以上所论,墨家思想特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:(1)上(尚)功用;(2)大(尚)俭节;(3)鑢(无)差等。
  《荀子.天论》与《荀子.解蔽》论墨家
  《荀子》之《天论》与《解蔽》把墨家思想概括为两个特点:一是“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”;二是“蔽于用而不知文”。《天论》篇对第一个特点的评价是:“有齐而无畸,则政令不施。”《解蔽》对第二个特点的评价是:“由用谓之道,尽利矣。”事实上,《荀子.天论》所概括的墨子思想的第一个特征也就是《天下篇》的“不异”和《非十二子篇》的“鑢差等”;《解蔽篇》所概括的墨子思想的第二个特征也就是《非十二子篇》提出的“尚功用。”与前者不同的是,荀子在这里论述了“齐”与“用”的消极意义,认为“齐”的消极后果是“政令不施”,因为政治法律制度设置的初衷就是治理各种有差别的现象,如果像墨家那样“尚同”、“兼爱”,那么,政治、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实施的对象,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“用”的消极意义在于“不知文”,在于“尽利矣”,也就是说只讲狭隘的实利与功用,而不知文饰与形式之功用,只讲物质之功用,而不知精神之功用。故梁启超称荀子对墨子“蔽于用而不知文”这一评价,“极得墨子之症结”。
  《吕氏春秋.不二篇》论墨家
  《吕氏春秋.不二篇》曰:“听群众人议以治国,国危无日矣。何以知其然也?老聃贵柔,孔子贵仁,墨子贵廉。”
  孙诒让曰:“廉,疑即兼之借字。”(孙诒让《墨子间诂》引《吕氏春秋》)。梁启超先生则认为,廉是兼的刨字。(梁启超《尸子泽篇吕氏春秋不二篇合释》)因此,《吕氏春秋.不二篇》把墨子的学派特点概括为贵兼,这与《庄子.天下篇》所概括的“泛爱”,《尸子.广泽篇》概括的“贵兼”,其含义是完全一致的。

文章来源:369算命网 https://www.kuai369.com

上一篇:谈谈如何才可以改变命运